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讲解68:依据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去看这部楞严经、去剖析楞严经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严经 (经前十门)-1    (建议在wifi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m05199r841c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楞严经 (经前十门)-2      (建议在wifi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e0519irfe0s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  经前十门01

(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诸位请翻开《圆瑛法汇?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》序文第10页,左边第1页,今天我们要从另外一个阶段开始,前面序文到第10页是一个段落,从现在开始,重新计算第1页,正式讲经。总共一千多页。诸位请看第1页:

【大佛顶  如来密因  修证了义  诸菩萨万行  首楞严 经】为什么要这样一段一段的念呢?就是要分段,几个字几个字这样来解释,因为这个经题,是佛讲的五种经题综合起来的,所以,要一段一段分段来解释。【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著】【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】这是传法给我的上人,明旸(yáng)长老校对的。【今解此经,谨遵贤首十门解释。】“贤首”是贤首国师,是华严宗的祖师。所以,华严宗有十门,依据十门,就是从十个角度,去看这一部《楞严经》、去剖析《楞严经》,刚开始解释这个经题,最后才别解文义。

【考诸贤宗诸疏,】“考”就是考据。考据诸贤宗,也就是华严宗一切的注疏,注疏就是注解《华严经》的。【而十门次序名目,亦不尽同,】这十门,有时前后不太一定。【或具足十门,或略取数门,】就是取少数。【皆先述一经大意,】都是先把这一部经的大意概略的谈一下。

【乃以总释名题,别解文义,两门列后。】现在要把它变更过来,把这个总释名题排在第一,别解文义排在最后。所以,【今则略为变更,提总释名题为第一,】“提”就是拿。把总释名题拿来排在第一个顺位。为什么呢?【先释经题,】把经题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先解释。【继述纲要,后解经文,】接下去来阐述纲要,最后才解经文。【俾阅疏者,】“俾”,这个念bǐ,或者是念bēi,二个音都可以。“俾”叫做助益。“阅”是阅读。“疏”是注解。能够帮助利益阅读注解、疏钞的人等等,【一开卷,】第一天听经,【便知题中义理;】就知道说,这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它的义理是什么,让大家引起兴趣。要不然,讲了老半天,经题都弄不清楚,所以,要把经题先诠释一下。【闻经亦复如是,】听经也是这样子。【第一日即可听讲经题,此固一时之权变耳。】这个当然只是一时的善巧方便,作这样的变化。

 【以后科目,】后面的科目。【以天干地支标之,】“科目”就是段落的归类。(就是)这一段讲什么,属于什么科。什么是天干?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合称为“天干”。什么是地支呢?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等,十二支合称“地支”,我们中国人都知道的。所以,以天干地支标之,来分科目。【令易记忆,】让大家容易记得起来。【而便寻讨,】更方便来探讨,也就是提纲挈领。【即分为十:】就分为十了。 【甲  初总释名题】十门是哪十门呢?【一总释名题】解释大佛顶这一部经,《楞严经》的经题,这个是刚开始的,第一门。 【二起教因缘】就是佛为什么要讲这一部《楞严经》的因缘?

 【三藏乘摄属】“三”是指第三。第三段、第三门是讲什么?叫做藏乘摄属,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《楞严经》是属于经、律、论的三藏里面的哪一藏?在这里没有论到密教部,所以,如果仅仅以经、律、论来讨论,它是属于经藏;如果再加上密部来讨论,它属于密教部。所以,三藏——经、律、论,有分几个部门,如果加上经部、律部、论部、经疏部、律疏部、论疏部、密教部、杂藏部来讨论,那么,它就是属于密教部;现在只论经、律、论三藏,它是属于经。这个“乘”就是大乘跟小乘。所以,它到底是三藏经、律、论,摄属于哪一部藏呢?是属于经藏;是大乘或小乘呢?这是大乘。“藏”,是属于经藏;“乘”是指摄大乘,也就是《楞严经》是大乘的法门,是大乘经典。

【四义理浅深】义理的浅深跟判教有关系。所谓判教,天台判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,华严判小教、始教、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所以这个第四义理的浅深,是很深的。《楞严经》是属于三个都含摄在内的,是终教、顿教、圆教统统有谈到。意思是:《楞严经》深吗?很深!它的义理浅还是深呢?是属于非常甚深的一部经典,因为它摄终、顿、圆三教,统统包含在内。【五能诠教体】我们娑婆世界,是用什么为教体呢?就是用音声,佛陀用音声来作为教体,就是说法的意思。能诠的教体是什么?就是音声为教体。【六所被机宜】所被机宜就是说:讲这一部《楞严经》,能够利益哪一些众生呢?所被机宜,就是当机者。诸位翻开《楞严经表解》第七页,所被之机有四——

(一)、叫做回心声闻,为回心声闻所说的一部经。什么叫回心声闻呢?就是转过来,声闻是小乘,那么,现在要叫你回小向大。(二)、并为缘觉,同时也为缘觉讲《楞严经》。(三)、兼及有学,有学就是还没有证果的,没有证阿罗汉果,统统叫做有学。(四)、兼为定性,定性就是难以改变,也就是说:他修声闻修习惯了,叫他回向一菩提寂灭道场,究竟菩提寂灭的道场,他做不来!“定性”就是定性声闻,就是固定了,他修四念处,证阿罗汉果,就几乎固定了;叫他要转,才有办法入究竟涅槃,寂灭的道场。

 所被机宜,第一、回心声闻,所配合的经文是:【汝等若欲捐舍声闻,修菩萨乘,入佛知见,应当审观因地发心,与果地觉,为同为异。】意思就是:《楞严经》是为准备回小向大的声闻;回心声闻就是肯回转的,还有救的。第二、并为缘觉,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,称为缘觉;声闻是修四谛法,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法。【哀愍会中,缘觉声闻,于菩提心未自在者,开无上乘妙修行路。】这是《楞严经》是为第二种类根器所说的。第三、兼及有学,就是没有证阿罗汉果,统统叫做有学;证阿罗汉果叫做无学。【令有学者,从何摄伏,畴昔攀缘,得陀罗尼,入佛知见。】“陀罗尼”就是总持。第四、兼为定性,就是修四念处或者四谛,固定了,难以改变的,佛现在要把他改变一下,你不能固定修这个小乘的,要转过来。所以,兼为定性就是——【令汝会中,定性声闻,及诸一切未得二空,回向上乘阿罗汉等,皆护一乘,寂灭场地。】阿罗汉有二种,小乘阿罗汉称为四果;佛也称为阿罗汉,究竟佛果。所以,在泰国没有“菩萨”这个名词,称佛叫做阿罗汉,最上的阿罗汉,就是佛!

好!翻回来,《讲义》第1页,所以,第六点就是:《楞严经》是为那四类的根性所讲的,叫做所被机宜,“机”就是根器;“宜”就是适合。佛所加被的是哪一类根机,适合哪一类的众生听呢?刚刚已经讲过有四类的众生。

【七宗趣通别】做一下笔记:“宗”就是圆定为宗。“趣”,就是极果为趣。《楞严经》的宗旨是什么?这个“宗”跟“趣”要分开来谈,“宗”是指圆定,他的定是发自于清净自性,天然性定,不是造作的意识定。所以,以圆定为宗。“趣”,就是趣向,极果当然就是成佛了。“通”是佛的指一代时教;“别”是指本经,就是专指《楞严经》。佛的一代时教用二个字来代表,不是“权”就是“实”,不是权教就是实教,权教站在缘起的角度说实;实教站在究竟空义的角度说。所以,“通”就是一代时教,“别”是专门指这一部《楞严经》。

【八说时前后】也就是说:这一部《楞严经》是在什么时候讲的呢?是在佛六十二岁的时候讲的,佛陀跟波斯匿王同一个年龄,六十二岁正当于般若时。我们说:五时八教,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等等,最后的法华涅槃时,这个我们天台的《教观纲宗》都讲过了,后面也会谈到。说时前后就是:《楞严经》是佛在什么时候讲的呢?其实这部《楞严经》不是在同一个时间、同一个地点讲的,是佛陀讲了很多的思想理论,有相关于修大定的,统统会集在一起,《楞严经》是这样产生的,不是佛陀一口气从第一页讲到最后一页,它是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,思想相通的,综合起来的,一般的祖师大德也认为是这样子。

【九历明传译】就是这一部经典是怎么传到中国的?怎么翻译的?到底传译的人是谁?历明传译,这第九门。【十别解文义】就是开始解释经文了,叫做别解文义。这就是正式,从“如是我闻”开始讲了。

 【今初】  第一门,【总释名题】【大佛顶,如来密因,修证了义,诸菩萨万行,首楞严经。】“大佛顶”,就表示是最高了、最尊贵的了,佛的顶,那还得了!“如来密因”,做一下笔记,什么是“密因”?密因就是大因、妙因,就是菩提因。“修证了义”,“了义”,什么叫做了义?了义就是大义,都要加一个“大”。这个义理能成佛,就是大了;这个因能成佛,就是大因。什么叫做[大义]呢?就是究竟义,叫做称实理说。就实相究竟的理来说的,不是善巧方便讲的,是讲让你成佛的义理的。[了义]就是究竟义,[了义]是对[不了义]讲的。经典有不了义经典、有了义经典,所以,四依止里面: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。[了义]就是究竟说,让你成佛的一部真实理地的经典。“诸菩萨万行”,[万行]就是大行,不是普通修行,修大行,得大菩提果。密因就是大因;了义就是大义;万行就是大行。“首楞严”就是大定了。有了大因、又有大义,又起大行,当然就得大定了!大定就是一切三昧之王。“首楞严”就是大定,的一部经。

所以,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整句的意思是什么?就是:佛陀说了一部最尊贵的有如佛的最顶端、最尊贵的地方,大佛顶;它是一部如来不生不灭,成就菩提的大因,而且能修证究竟了义的空理,达到究竟的大义,称实理说的一部经典。听了这个大义,能起诸菩萨万行这个大行,而入于佛陀如来首楞严大定的一部经,就是《楞严经》。

【体为全经之总,经乃一题之别;】什么叫做全经之总?整部经统统在讲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》,这是总;经乃一题之别,只有这一部经叫《楞严经》,其他的经就不叫《楞严经》了,如《弥陀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,所以,只有这一部叫做《楞严经》。所以,经乃一题之别。【全经要义,萃于一题,】“萃”就是聚集。【欲识经中别义,须解法题总纲。凡释题者,当知经家,既以题目冠列经前,而释题者,自应据经而取其义。】意思就是:要根据《楞严经》来解释这个义理,不可用揣测的,经典有讲什么义理,我们撷取什么义理。

【如密因、了义等,即当说是何等法,经中何文即是,】这到底是说什么法,经中哪一段的文章才是呢?【未可儱侗(lǒngtǒng)拈弄,】“儱侗,就是混同无分别,就是笼统的意思。“拈弄”就是含混过关。【而与经文毫不相涉。】讲一些跟经文毫不相干的,这样的解释是不可以的。

【若徒事论量文体,】如果只是就事来论量《楞严经》的文体,而不依《楞严经》究竟义理来解释文体,(【不依解释文体,】)【安能令文义双畅乎?】“乎”就是呢?意思是说:如果只在事来论、论量这个文体,经文之体,而不依内含的深义,也就是《楞严经》究竟的义理,来解释《楞严经》的体。“安能”,就是怎么能够,令文章和义理,“文义”就是文章和义理,双畅乎?文章也很通顺,义理也很究竟,两者都很美,叫做文义双畅乎。

【此题,乃佛自命五名中,结集者,】翻开《楞严经表解》一五三页,本经五名——一、境智为名;二、机益为名;三、性修为名;四、妙要为名;五、因果为名。我们先看境,一、“境”是密题,“智”是显题。大佛顶,悉怛多,般怛啰,无上宝印,这是境;十方如来,清净海眼,这是智。二、是机益为名,机——救护亲因,度脱阿难,及此会中,性比丘尼。性比丘尼就是摩登伽女,后来也成了比丘尼,经佛说法,证三果阿罗汉。所以,本来淫欲心很重的,结果佛一讲,竟然证了三果阿罗汉!益——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。那么,中间这个就是经文。 三、性修为名,性——就是如来密因;修——就是修证了义。也撷取了这八个字。 四、妙要为名,“妙”就是显题——大方广,妙莲花王;“要”就是密题——十方佛母,陀罗尼咒。 五、因果为名,因——诸菩萨万行,果——首楞严。

 我们看一、什么叫做境智为名?境是密题,智是显题。

(一)为什么讲密呢?如来的境界,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,如同佛的顶。佛的顶就是无见顶相,大家看不到,一般众生不能理解的,叫做密题,因为[]就是境界太高。

1、大佛顶的大——(1)当体得名,以此体竖穷横遍——这是体大。体大就是绝对的大,这体大就是对相大、用大讲的。赞叹之辞,这个[]是赞叹,为什么加一个[]呢?叹楞严一法大矣哉!哎呀!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经典,佛究竟说。(2)、佛顶——是表显之辞——顶是至尊无上,是至妙无见,不为一般所了解。(3) 悉怛多——中国话叫做白——就是相大——就是清净无染的一部经典。(4)般怛啰——中国话叫做伞盖——叫做用大。为什么叫做大白伞盖呢?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,叫做大白伞盖,那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伞可以保护我们(免受)风吹日晒雨淋,所以,这个大白伞盖,就是有保护众生的意思。伞盖——用大,做什么用?普被一切故,佛要救众生,要加被一切众生。(5)无上宝印——总摄一真法界,一心三大,哪三大?体大、相大、用大,叫做三大。我们圆满的这一颗心性,本来就具足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圆融绝待,无法过上,没有一法可以超过心性。

(二)这个“智”就是显题,十方如来——就是过去诸如来,于此圆通法门已成就者。清净海眼,清净——就是离分别,绝对待故。所以,离开了分别心,当下如如不动,心就清净,好好的学一学。海——就是心海,眼——就是智眼——也就是照心海之智眼也。所以,我们要观照,起般若的智慧。所以,第一个,境智为名的题目,中间那一段《楞严经》的经文:大佛顶,悉怛多,般怛啰,无上宝印,十方如来,清净海眼。

二、叫做机益为名,看底下,救护亲因。亲因是什么?是历劫的亲属,因为阿难也是佛陀的眷属。互相因依全凭此经救护——如下二人。度脱阿难——度令脱离淫难,以及断见思等惑也。及此会中,性比丘尼——度令性尼,出缠证果矣。这个摩登伽女一下子就证三果阿罗汉了!接下去,益,什么是益呢?就是得菩提心,得悟成菩提道之因心——三如来藏体,也就是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,空不空如来藏的体性,根性。入遍知海,我们常常讲: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,什么叫做正遍知呢?正知——就是心生万法;什么叫做遍知?无法不知,当然是遍知啊!为什么?因为万法唯心嘛!所以,正知就是心生万法,依此经可以得入正遍知海。正遍知就是佛,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,这个都是佛的通号。

三、性修为名,性——就是如来密因,这第三个经题的名。也就是三如来藏,不生不灭之因地心,凡外权小所不知故。这个不是一般凡夫、外道、权教、小乘所能理解。修——就是修证了义,了义之修,无修而修,修而无修;了义之证,证而无证,无证而证。所以,无证而证,了义之证,性修。

 四、妙要为名。“妙”是显题,“要”是密题。(一)“妙”显题。1、大方广,“大”是什么?称自性体,竖穷横遍——是体大。方——是具足恒沙,称性德相——名为相大。广——是出生无尽,称体妙用——是用大。所以,大方广就是体相用,我们不是常常讲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吗?所以,大方广就是遍十方,就是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2、妙莲花王——比喻如来藏心,因果交彻染净一如。什么叫染净一如?染空,净还是空。所以,染污不得,趣向圣道亦是邪,也没有一种净可以追求,直下染就是空,就是净。染、净只是一个名词,会用的,其实无染也无净,才是真正的净。(二)“要”就是密题,1、十方佛母——十方诸佛皆从此经出生故。2、陀罗尼咒——此云总持——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。前面说:十方如来,因此咒心,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。

五、因果为名,(一)因:诸菩萨万行——也就是五十五位,真菩提路之修行也。(二)果:就是首楞严——也就是所证究竟坚固之果位也。(未完)
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  经前十门02

 好!诸位!把笔拿起来,看中间那几段,第一个,境智为名取哪一段?取“大佛顶”,就勾起来,取这三个字,佛自讲的五种经题,第一个。所以,我们这一部经典取了前面“大佛顶”三个字。机益为名没有取,救护亲因,度脱阿难,及此会中,性比丘尼,得菩提心,入遍知海,都没有取。

第三,(二个都取),性修为名,性——就是“如来密因”,画起来,就是取这四个字;修——就是“修证了义”。那么,前面就是:大佛顶,如来密因,修证了义,取到这个是第三个经题了。第四个经题,妙要为名也没有取,大方广,妙莲花王,十方佛母,陀罗尼咒,没有取。第五个,二个名字,因跟果的名都取,因——诸菩萨万行,也取了;果——首楞严,也画起来。

好了!五个经题之名,把取的加起来,就是这一部《首楞严经》的经名、经题——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》。那么,就是取一、境智为名的前面三个字“大佛顶”;取第三:“如来密因修证了义”八个字;又取第五: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”。好!那么,就交代得很清楚了!

好!翻回来《讲义》第2页,要命一个经题还很麻烦呢。这样就知道说,这个经题还得来不易呢!还拼凑起来的。乃佛自命五名中,结集者,【拣择重要,略取十九字,合成一题。】刚刚我们讲了,你看了就不陌生。【前三字,】就是“大佛顶”,【分取第一题;】【中八字,】哪八个字呢?写一下:就是“如来密因修证了义”,这八个字,【全取第三题;】【后八字,】就是“诸菩萨万行首楞严”,这八个字,【分取第五题。】刚刚讲过了:就是一、三、五,都有取一段一段......取三个字、八个字,再取八个字,就是十九。

【名异诸经,】这个《首楞严》经,不同于其他一切经典,【故谓之别题。】只有这一部经,叫做别题。【经之一字,凡是经藏,诸部同名为经,】就是归类的意思。只要是出自经藏,诸部同名为经,所以,有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弥陀经》、《圆觉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药师经》等等。这个都是经嘛!是不是?【故谓之通题。】“通”就是大家通用的;别题就是只有这一部叫做《楞严经》,通题就是:其他部经典也通称为“经”,不是只有《楞严经》。【今先约别题,依古判定,后合通别,逐句分释:】现在就这个别题,依古人的判定,最后来合这个通,通题跟别题,逐句分开来解释。

【一切诸经,别名无量,按古德所判,不出七种立题:】也就是七种情形。【以人、法、喻三字,】不是人就是法,要不然就是比喻,命这个经题,离不开人、法、喻三个字。【单字三种,双字三种,具足一种。】具足就是人、法、喻统统有的。举个例子:单人作题的(【一单人:如《佛说阿弥陀》;】佛是“人”,阿弥陀是“人”。所以,单人的意思,就是这个题目,人、法、喻里面只有单人。【二单法:如《大涅槃》;】《大涅槃》就是《大般涅槃经》,只有法,没有人,也没有比喻。【三单喻:如《梵网经》;】《梵网经》就是大梵天之网,这个是比喻。

第四、用人跟法来命经题的,【四人、法:如《地藏菩萨本愿》;】地藏菩萨就是“人”;本愿就是“法”,所以是人、法来立这个题目的。【五人、喻:】来命这个经题的,【如《如来师子吼》;】如来是“人”,师子吼当然是“比喻”。所以,这个经题:《如来师子吼经》,就是人跟比喻。【六法、喻:】就是法跟比喻,【如《妙法莲华》;】妙法是“法”,莲华是“比喻”,比喻这个妙法像莲华,是清净,出污泥而不染,莲华是一种“比喻”。所以,《妙法莲华经》是法跟喻的合名的经题。 第七叫做具足一式,具足一种叫做具足一式,【七人、法、喻:】具足一式,有人、有法、有比喻。【如《大方广佛华严》。】大方广是“法”;佛是“人”;华严,用华来庄严叫做华严,这个当然就是“比喻”。所以,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人、法、喻统统有。

  所以,一切的经典,绝对不能超出这七种立题,而这七种立题,也不能超过三个字:“人、法、喻”。我们要记住!单三、双三、具足一,单字的,人、法、喻有三种,叫做单三,单人、单法、单喻,只有人、只有法,或者只有喻,单三。双也三,譬如:人法、人喻、法喻。是不是?这个是双三。最后就是具足一式,就是人、法、喻统统具足,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
 所以,【此经以人、法为题。】为什么?【如来是果人,菩萨是因人,密因是理法,了义是教法,万行是行法,首楞严是果法。】都是法,【故以人、法为题,亦可略兼于喻。以佛顶二字,非举相似之物,比类发明,乃举直称法体之佛顶,以表胜妙,故日略兼于喻。】重要的是以人跟法来命这个《楞严经》;那么,佛顶也可以说是一种比喻,表示殊胜、胜妙,故日略兼于喻。

 【此依古判定,下逐句分释:】此依古就是此依古人判定,下面逐句来分释。  诸位翻开《表解》第一页,看最底下,此经以人法兼喻为题,喻——如大佛顶;理法——如来密因;如来——就是果人;教法——就是修证了义;行法——诸菩萨万行,菩萨——是因人,还在修行,还没达到究竟果,是因人。果法——首楞严大定。所以,喻、理、教、行、果。理、教、行,统统是法。但是理法、行法里面有出现“人”,一个是果人,一个是因人。所以,《楞严经》是以人法兼比喻为题,“人”是果人跟因人,如来是果人,菩萨是因人;“法”有理法、教法、行法、果法,“比喻”就是佛顶,就是最殊胜的一个比喻。

 好!翻过来,《讲义》第3页,分几个段落,把笔拿起来,“大佛顶”,把它框起来,标号:A;“如来密因”这四个字,把它框起来,标号:B,第二个段落;“修证了义”,框起来,标号:C,第三段;“诸菩萨万行”,框起来,标号:D;“首楞严”这三个字框起来,标号:E,第五段;“经”标号:F,是通题。我们分ABCDEF,这样就非常清楚!我们现在讲A段,我们念了那么长的经题,“大佛顶”是什么意思呢?【大佛顶三字,为能赞能表,】是能赞叹,也能表法。

【下之四法,为所赞所表。大者,称赞之词,赞下四法,犹言大矣哉是经也!】哎呀,这一部是很了不起、伟大的经典喔,可不是一般的经典喔!【则知密因为大因,】为什么加一个大?会成佛啊!换句话说,在座诸位!你们今天听《楞严经》,得了这个密因,你们将来就一定会得成菩提果。所以,知道密因为大因,【得成菩提故;】会成就无上的菩提。

【了义为大义,】这个“了”,其实就是究竟,一点都没有善巧方便,直捣黄龙,究竟菩提,毫不客气,不讲善巧方便,没有的!了义是究竟的大义,就是一定让你成佛的,叫做【称实理说故;】称实理就是称如实之理,如实之理就是毕竟空、就是无生之理,叫做称实。称实是什么意思呢?合于实相无生之理,叫做称实,合于实相,叫做称实理说。

【万行为大行,如实修行故;】什么叫如实修行?依佛所讲的,不生灭的因,你悟了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,做什么都行,做一切善,也不抢功、也不立敌。见一切恶,也能宽恕众生,给他一个机会,为什么?心如如不动啊,善恶不动、是非不动、来去不动、增减不动,统统如如不动啊!所以,这个万行为大行是说:通达了不生灭的如来藏性,而起一切的修行,统统叫做大行,因为无所住、无所着,所以,念念都通往无量功德的清净自性,着相,功德就小;无相,功德就大!

万行为大行,如实修行故;【楞严为大定,王三昧故;】“王”就是称王,称霸于一切三昧;王wàng三昧故,王wáng三昧故,两个音都可以。这王三昧,加三个字就更清楚:叫做王“于一切”三昧故,那这个更清楚了!王于一切,也就是一切三昧之王的意思。一切三昧之王就是首楞严大定,就是佛的定,就是本性的定,每一个人统统具足的,只是你不会用而已。 【具此诸大,是为大经。】前面种种的大,大因是大、大义是大、大行是大、大定还是大,具足了诸大,是为大经。【首标大者,意令受持是经者,当依大教解大理;称大理起大行;满大行证大果,故以赞之。】所以,要赞叹之。

【佛顶表显之义。】“佛顶”就是表示,来显示说最尊贵的意思。【佛顶,则佛肉髻相上,】佛肉髻,肉髻什么意思呢?就是把这个发挽发,挽发而束在头顶上的结,叫做髻。则佛肉髻相上,【无见顶相也,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。】佛有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在《楞严经表解》第二一页,你们有空自己慢慢看,我们了解一下,在这里就不讲三十二相。三十二相之第一相,就是无见顶相。【肉髻在青螺绀发正中,】这个念绀gàn发,绀目澄清四大海。青螺绀发,什么叫绀呢?就是深青中含有红的颜色,又叫做天青。也就是青含有红,色泽非常的美!肉髻在青螺绀发正中,【周围红色,状如春山吐日。】就像这个春天的山,冒起来的太阳,叫做春山吐日。

【佛初生时,岚毘尼】岚毘尼位于今日的尼泊尔境内,靠近印度边境。以前就是佛出生的地方,现在划归为尼泊尔的国土。岚毗尼【林神,为佛乳母,捧持谛观,】把佛抱起来,【不见其顶;】看不到佛的顶。【又佛成道后,游化波罗奈国,东方应持菩萨,欲穷佛顶,】想要看佛的顶到底是什么?【上历恒沙佛土,终不能见。】还是看不到佛的顶!意思是:表佛的境界,不是你诸大菩萨看得到的,那何况凡夫呢?是表境界之高!为什么这么困难?【此不属于有,而能放光化佛,又不属于无,双离有无,是之谓妙;】此不属于有,这个无见顶相,你讲有不对,它是无形相的;但是,无形相却能放光,化种种的化佛出来。又不属于无,也不能讲它无。所以,有也要离,无也是要离,叫做双离有无,离有跟离无,统统要离!是之谓妙!

【表下四法,犹言妙矣哉是教也!】妙矣哉,这个教是不可思议的!把笔拿起来,【则知密因为妙因,】这个编号:一,第一段;“了义为妙义,”编号:二,因为有四法嘛!“万行为妙行”,标号:三;“楞严为妙定”,编号:四。你看,一、二、三、四。好!密因为妙因,了义为妙义,万行为妙行,楞严为妙定,都是“妙”。台语讲的:很奥妙!就是很好。如果说:事情不妙了!那就是很凄惨了!所以,我们要体悟那个“妙”字。

 哪四法呢?好!看。一,则知【密因为妙因,】【因心果觉,二不别故;】因心果觉就是:因地心,加一个“通”,通果地觉,因为因地心是不生不灭,果地觉还是不生不灭。如果不悟了不生不灭作因地心,你永远不能成佛。意思是说:你用意识心修行,百千万劫都得不到菩提果。如果明心见性,明本心,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,一刹那之间就成佛;理上佛啦,喔!原来每一个都具足不生不灭的清净心。所以,因心果觉的意思是说:因地心通果地觉。二不别故,意思就是:因就是果,果就是因,所以,《华严》讲的: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,就是这个意思。二不别,佛教讲的叫做因果不二。

 二,【了义为妙义,】也就是【一门深入,六根清净故;】一门深入,所以,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大家都念佛,我们讲堂也都是坚持净土法门,一门深入,哪一门?净土法门。但是,这个净土法门要怎么念呢?诸位!要六根清净的念佛。如何能够六根清净的念佛?要开大般若智慧,否则时时刻刻妄想一堆!所以,念佛要念得很好,也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。所以,为什么不听经、不闻法就不行?因为没有开大般若智慧,你怎么定呢?怎么念呢?怎么熬呢?因为你在念佛的过程当中,会生病啊、会感冒啊、会碰到逆境啊、会破产啊、夫妻有时候会离婚啊,你在念佛过程当中,会碰到很多的挫折、很多的逆境啊,家属反对、太太反对,或者是先生反对,一下子盲肠炎、一下子子宫肌瘤、一下子儿子不孝,这个没有用般若智慧,你那个佛定得下来啊?骗人的!所以,师父昨天就讲了:念佛不懂教义、教理,叫硬干,你死定了!到最后你就会发疯!念佛不感应,很认真在念佛,也没有智慧,就是念,不受益,也不感应。是不是?

有一个小姐,信佛很虔诚,有病不去给医生看,体质虚弱。来到讲堂,刚好在楼下碰到师父,她就问:师父,我念佛念这么久,都没有感应!我说:你哪里没感应呢?她说:我的身体一向是很坏啊,念佛都不感应,我过午不食啊!我说:喔!居士,居士!你这个学佛已经变成外道了呢!把物质世界跟清净的心灵混在一起讲了呢!四大是属于物质世界,物质世界,你要补充这个能量啊!你又过午不食、又吃素、又不顾营养,你这样念佛,哪里身体会健康?你没有健康的因,怎么会健康呢?我这样跟她劝告以后,回去经过了三个月,又来,哇!脸色更糟糕!我说:咦?你为什么呢?她说:我就是不习惯晚上吃,我认为我这样叫做持戒,这样叫做清净。她已经受菩萨戒;我认为晚上吃有罪啊,不符合佛的戒律!你看,她就卡在一个持戒,弃这个色身于不顾。我说:你这样念到死,观世音菩萨也帮不上忙!你知道吗?

 我有个徒弟,在旗山做护士,这是二十年前的事情,她说:师父!您知道吗?什么事情尽量不要打点滴!叫做吊瓶儿。尽量要用吃的。我说:是为什么?她说:经过了这些医生来把它分析,你吃这个稀饭半碗,抵得过一瓶的点滴。说:打点滴在国外,是病到爬不起来的人在打的,不是像台湾这样子的,来!手一伸就吊瓶儿,就打点滴。她说:国外才没有这样子的!而且这个打点滴的效果也不是很佳!她说:一碗稀饭,抵得过二瓶点滴的营养,所以,无论如何,你就是要吃!我有时候跟邱医师讲:哎呀!我今天这个胃不舒服,呕吐,不想吃。邱医师就说:不行!你宁可吃,让它吐。你吃十分,让它吐三分,还有七分,你就是一定要吃!后来,我开始懂得这个健康的观念了:就是要吃,没事不要打针、不要吊瓶。现在经过了这样子的理解以后,喔!原来那一瓶点滴的营养,还抵不过半碗稀饭,所以,你就是要吃!这个小姐,我这样子劝了她,我说:你这样没有办法!因为她那个脑筋里面,都是用自己的意识型态来衡量佛,也不懂得佛理是什么,这个叫做硬干,到最后,体力就撑不住了,念佛就说佛不感应了,佛菩萨不感应。

所以,这个色身内四大一定要靠外四大的能量来平衡内外,不吃饭没有能量,念佛有用吗?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制定叫你不吃饭呢?是不是?佛陀当时几千个比丘大阿罗汉,统统要走出去托钵,就是要吃啊,要照顾这个色身啊;没有照顾这个色身,怎么修行呢?因此学佛有一种人,叫做观念错误,错解佛意,把自己搞得一个不像人!

 所以,我们当家师要看看,法师的僧团里面,哪一个人的气色比较不好,把他抓起来用灌的,师父讲的:要吃!不要一个气色那么不好!所以,我们应该理解佛的用意,佛教的教义、教理,不能迷信,什么都念佛、什么都念咒,就以为可以解决全天下所发生的事,这个叫做It is impossible!这个叫做根本不可能!要用智慧,才能解决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问题,不是念佛就可以解决生命的一切问题,不吃饭就是饿,二话不说,你就是要饿!要有佛的智慧,要懂佛理在讲什么,不能偏激,行径不能乖异。你是圣人,没有话讲;你是凡夫,就按照凡夫的方式修行,好好的吃、好好的睡,照顾健康。佛法第一、健康第一,这才是符合佛的教化嘛。哪里不吃、不喝、不睡,这样叫做修行?你又不是圣人,又没有首楞严三昧的大定,还是要按部就班来。

 三,【万行为妙行,称真如理,(中中流入萨婆若海),中中流入故;】说:万行为妙行,称真如理。真如就是无生,真如是什么意思?无法不真,无法不如,无一法不是真,无一法不是如。中中流入萨婆若海,“中中”就是中道,每一念都进入佛的领域,每一念就是不着空、不着有。

 四,【楞严为妙定,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;】因为修成即坏,有修就是坏,清净自性本来具足。清净自性不是像墙壁,墙壁坏了补一个洞,清净自性没有办法补的。所以,修行很困难,不悟,他就很困难,说不出所以然,说也不对,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形相,你怎么说?也可以方便说;但是,方便说,他的体会,会跟真如的理体不相应,因为我用的是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在说法;而你用的是意识心在听法,所以,你用意识心,用猜的:那个到底是什么?就错!这个不能用猜的;不能用揣摩;不能用思惟的;不能用模仿的;也不能用比类的,唯证相应故,除了自已内证,没办法讲!所以,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;【具此诸妙,是谓妙法。】

【表以佛顶者,意令受持是经者,当依发妙耳门之妙教,】妙耳门就是用耳根。【悟如来藏性之妙理;从妙理起妙行;满妙行证妙果(即妙觉极果,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。),故以表之。】这几个小字,就是修行的重点:妙觉极果,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,记得!“无所得”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,一句就穿透一切的烦恼。你今天活着会很痛苦,就认为那个是有,不知道缘起就是空的道理。所以,大悟,悟什么?就悟万法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无所得,无所得,那就无所住,无所住就是放下,你没有办法带走任何东西,你拥有的就是这个臭皮囊,最后火化就是剩下一堆骨灰!故以表之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--45目录链接

楞严讲解46:一个人真正落实到修行时,会发现妄念、烦恼、习气很难断

楞严讲解47: 这淫欲心是无量劫来的业力、本能,没有办法掌控住的,所以要保持一个距离

楞严讲解48: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;但是圣人就没有看法了

楞严讲解49: 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,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

楞严讲解50:佛弟子要能稳住自己,从控制情绪做起

楞严讲解51:真正的修行以得三昧为成就之相,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成就三昧

楞严讲解52:极乐世界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相应的心性里面;离开心是绝对没有净土的

楞严讲解53:唯有修定才是真正“发心修行”、真正开始修行

楞严讲解54:对一切境界心如如不动的人,就是见佛

楞严讲解55:圣人所谓无念是指没有执着的念,不是说完全没有念头

楞严讲解56: 行善不代表修行,修行必须要行善

楞严讲解57:一定要结善缘,纵然没有缘,也不可以结恶缘

楞严讲解58: 如果不舍掉执着、分别,永远没有办法契入佛的首楞严

楞严讲解59:能入首楞严三昧,一切福报统统具足(不须要求,自己来)

楞严讲解60: 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

楞严讲解61: 直心是不能有虚伪的东西,世间人就是戴着个假面具没办法见性

楞严讲解62:只要有人毁谤《楞严经》是伪经,这个人就是魔现

楞严讲解63:科判就是分段落来归纳判别楞严经,使我们能够提纲挈领抓到重点

楞严讲解64: 示染缘起,遍成轮回;示净缘起、历成诸位!成功与失败,就看这二句

楞严讲解65: 看看大家对圆瑛法师的评价是如何

楞严讲解66: 大彻大悟就是:入万人之中,如入无人之境

楞严讲解67:六根打结变成烦恼,六根就是解脱的地方

史文章选读集一(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

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(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 历史链接集合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--45目录链接

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 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